最近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公佈 [2018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有46%的企業認爲發展數位人才有困難,再深入詢問企業覺得如何能吸引數位人才?下面是調查結果:
圖/翻攝自資誠的報告
可以看到臺灣企業領袖認爲最重要的前三名分別是 改變服裝規定 (88%)、與教育機構合作 (88%)、將營運據點遷往人才聚集處 (87%),但與全球企業領袖的結果相比,這是他們心中排名的最後三名,而全球企業領袖重視的前三名分別是 建構現代化工作環境 (86%)、落實持續學習和發展計劃 (85%)、改善薪酬和福利 (79%),這些是在臺灣企業領袖心中的最後三名,整體結果可以說是完全相反。
單純從這個調查結果,大概可以看出兩者不同的心態,首先來看國外企業,他們願意創造出良好的工作環境 (包含軟硬體的搭配),讓員工能更有效率執行工作,原本需要10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可能只需要7個人,因此人事成本降低了;同時重視員工的持續學習和發展,因爲每個員工剛進企業時,大部分的人對企業本身的價值觀和文化是不了解的,藉由在職持續訓練,更能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員工,而自己培養出來的人,對企業的向心力自然也會更強;最後提高薪資待遇,這項成本從哪裏來?可以拿第一項提高工作效率省下的成本,將10個人的薪水分給7個人,這樣每個員工的薪資提高了,自然更願意留任,而對企業來説,其實沒有增加總成本,但整體營運效率提高,獲利自然會增加。這一連串的做法,是個非常正向的循環,企業先投資員工,而員工效率提高,能力變強,向心力凝聚,自然會為企業帶來更多價值,彼此互利,短期内可能無法立即看出效果,但中長期之後,企業的發展就會越來越上軌道,並持續高速發展。
現在來看另一種的心態,首先是改變員工服裝,我不清楚這是臺灣老闆覺得,讓員工每天可以穿的光鮮亮麗上班,就能吸引人才嗎?如果是的話,我覺得這個思維跟大部分員工的需求可能有蠻大的落差,短期來説,對員工沒有實質吸引力,長期來説,年紀都大了,更不會在意服裝的問題了;再來是與教育機構合作,看起來就是臺灣企業覺得學校教育,要能直接為企業培養出即戰力,畢業生進企業,完全不需要訓練就可以上戰場,這點我覺得是臺灣整個社會的問題,不管是企業或是家長,好像都認爲把學生交給學校,學生的一切就是學校的責任了,但學校最大的作用,應該是教導基礎知識,人格培養最重要的是要靠家庭教育,其中父母的身教更是重中之重,至於工作能力方面,學校應該教導的,是到哪裏都能應用的基礎知識,也就是語文、數學、社會、自然之類的,這些基礎知識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把根基打好,因爲一切工作上的專業知識,完全都是架構在這些基礎知識上,基礎教育不扎實,只教某些專業知識的結果,就會變成一旦超出這些專業領域,就一問三不知,完全無法觸類旁通,因爲沒有足夠的基礎知識來幫忙判斷要如何處理,更何況現今全球的變化這麽快速,只教導某些企業所需的知識,那如果這些企業被淘汰了呢?不就更沒有未來了,所以企業是不可能不需要自己培養員工的;第三名是將營運據點遷往人才聚集處,這點就是很標準的工業時代的思維,那時大部分的工作屬性都是勞力密集,因此把人盡量聚集在一起,才能節省營運管理成本,但現在全球的主流發展已經轉變到軟體數位時代,而這個產業的特性就是,靠網路就能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因此這個條件對數位方面的人才就沒有吸引力了。總結來説,臺灣老闆的思維,還是處在只想找到能直接用的人,不重視企業自身培養人才,只想降低營運成本,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短期内,可能一時財務數字會很提高,但長期來説,企業沒有投資在員工身上,員工無法持續成長,也留不住好的人才,企業的發展只會越來越緩慢,越往不好的方向偏過去。
寫了那麽多,看到臺灣的現況,當然也非常憂心,但也不能完全怪現在的這些老闆們,因爲每個時代的環境背景都不一樣,以前的臺灣就是靠著這樣的模式才能發展起來,也才因此我們這一代的生活環境提升許多,但長輩們覺得他們以前就是這樣成功的,現在應該也能成功,只是他們沒有意識到,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做法,就像我很強調的,沒有一種管理模式是萬用的,只有最適合的,沒有最好的,不管是企業或是個人,都要持續學習並調整自己,這樣才能應付高速變化的時代,因此我時常警惕自己,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人,整天怪東怪西是沒有用的,覺得哪裏可以改進,就想辦法去做,覺得什麽才是好的,就強迫自己去做,或許短期内我們這一代看不到明顯的成果,但爲了我們的下一代,改變就從我們這一代開始,自己的國家自己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