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工廠或公司,通常都會認爲,所有的資源,不管是人或機器,因爲都固定要付出成本,那當然要追求100%的使用率(稼動率),單位產出應該就會更高,這種概念基本上沒有錯,但要成立的前提,是所有流程節點的產出速度是相同的,也就是沒有所謂的瓶頸點。但現實上,不可能所有節點的速度都一樣,一定會有所謂的瓶頸點,而對瓶頸點來説,使用率要越高越好沒錯,但其它非瓶頸點的資源使用率如果過高,反而會造成最終產出時間降低,怎麽說呢?來看下面這張圖。

橫軸是資源的使用率,縱軸是工作等待長度,它的公式是資源使用率/資源空閒率,這是什麽意思呢?先假設每個工作的優先程度是一樣重要的,當某個資源,它的使用率是50%,也就是空閒率是50% (100%-50%),當有一個新工作進到流程裏時,因爲它有50%的時間在忙其他工作,要等它把手頭上的工作完成了,才有空接新的工作,所以工作等待長度為 50%/50%=1,把它當作一個等待的長度單位 (1分鐘 or 1小時 or 1天),那當資源的使用率達到90%時,工作等待長度將變成 90%/10%=9,表示當一個資源使用率達到90%,若有新的工作進來時,要先把前面90%的工作完成,才能做新的,因此等待的時間會是使用率50%的9倍,使用率越接近100%,等待的時間是越趨近於無窮大。而如果一個工作流程要經過5個節點 (人員或站台),若每個節點資源的使用率都是90%的話,那等待的時間會是使用率50%的 9x9x9x9x9=45倍,流程經過的節點愈多,等待的時間越長。
這樣會產生什麽樣的結果?如果在工廠裏,就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半成品 (WIP, works in process)堆在瓶頸點前等待處理,而如果是在軟體開發,同樣會看到越來越多待辦工作 WIP卡在瓶頸點,最終完成的速度,還是被瓶頸點的處理速度綁死。所以這也是爲什麽限制理論TOC一直強調,先讓瓶頸點的利用率達到最高,然後其它非瓶頸點的資源都要來配合瓶頸點,不要刻意追求百分百使用率,就算放在那邊讓它有閒置時間也沒關係 ,否則積了一堆半成品或待辦事項,以有效生産throughput的角度來看,這些未完成的代辦工作WIP,是不能算進收入的,通通都是浪費資源而已,有些會計準則會把這些未完成品算作資產,這就看各個公司怎麽去判定了。
因此,最後還是要重復一下限制理論的核心概念:
- 找出系統的瓶頸 (限制因素,整體效能的上限)
- 決定如何利用瓶頸 (充分利用瓶頸資源)
- 根據上面的決定,讓其他流程來配合瓶頸 (一切以瓶頸為出發)
- 提高瓶頸的能力 (整體效能提高)
- 回到步驟一,重新檢視新的瓶頸
所以任何管理,要提升效率,都是要不斷的提升瓶頸點的能力,但要注意,
瓶頸點是會移動的
當提升了瓶頸點A的能力,在整個流程裏面,它可能就不是瓶頸點了,出現了新的瓶頸點B,以此類推,最後使每個節點的產出速度都差不多時,這時候會發現,所有的節點自然而然地,使用率都會將近百分之百了。
延伸閲讀:
相關閲讀:
Great readiing your post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