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兩篇談完了開源軟體的發展背景,以及這幾年會蓬勃發展的原因,接著來談究竟開源軟體的商業模式如何發展。
開源的定義與授權條款
在正式談商業模式之前,必須先介紹兩個概念,否則會有很多人誤解,許多人認爲開源軟體一定是免費的,而且可以隨便引用分發,這都是錯誤的概念。
- 開源不等於免費:開源軟體的定義是,任何人皆可不受限制的獲得源代碼並執行、研究、修改、分發,至於分發者要不要收費,不在限制内。只是因爲外面都找得到源代碼,所以乾脆不收錢,重點還是在後續的技術服務。開源軟體的詳細定義可看此"開源軟體“。
- 授權條款 (License):並不是所有的開源軟體,都是可以任意引用的公有財,這是著作權的問題,但可以透過授權,來讓別人使用。比如我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可以在最後標註"未獲作者同意,禁止轉載",或是"歡迎引用,但需註明出處",這就是一種授權,也是一種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當任何一個作者將自己的作品 (文字、程式…等)公開的同時,不代表放棄了著作權利。而軟體開源之後,可以透過授權的方式,來限制別人如何來使用作品。早期的授權非常嚴格,只要最原始的程式是開源的,後面任何引用它的衍生程式也都要跟著全部開源,這也是爲什麽一開始所有閉源軟體公司絕對不接受開源的原因,因爲以那樣的條款,一旦底層技術開源了,上層的衍生應用程式也必須跟著全部開源。後來開源社群發現這樣不利推廣,才出現一些新的較寬鬆授權,允許衍生程式採用不同的授權條款,甚至可將衍生程式改為閉源,這也是爲什麽這幾年Microsoft、Apple願意開源的原因之一,它們都採用較寬鬆的授權條款。詳細的授權使用條款,請見聯結"在開源時代的興起下,如何透過License共享並保有權益“。
開源軟體界最著名的公司
在分析商業模式前,先說結論,要以開源軟體當作一個公司的產品,其實受限的地方非常多,沒有天時地利人和很難成功,也因此成功的開源軟體公司屈指可數,接下來我會以開源軟體界最有名、也存活最久的公司 Red Hat紅帽 (已在2018被IBM收購)當主軸來分析,它的發展見證了開源軟體從早期到目前的歷史,而隨著技術與環境的演變,它的商業模式其實也一直在調整的,否則不可能生存到現在。
要講紅帽,必須先知道它最有名的產品,甚至我覺得紅帽能成功,選對這個產品是一個很大的關鍵,什麽產品?那就是Linux,它是一個開源的底層作業系統。一般使用者最常使用的Windows和MAC,就是個人電腦的兩大作業系統,作業系統重要在哪裏?沒有作業系統,任何的硬體都無法被操控,下圖是硬體層到應用程式層的示意,中間兩層就是作業系統在做的事情,一般的使用者都是只使用最上層的應用程式。
而Linux是近十年,在硬體設備上安裝數量最多的作業系統,什麽?最多的作業系統不是Windows和MAC嗎?在個人電腦上是這兩個作業系統最普遍沒錯,但其他硬體的底層作業系統,則幾乎都是安裝Linux,目前手機的兩大作業系統之一,Android就是以Linux為核心發展出來,給手機用的作業系統,這也是爲什麽除了蘋果,其他手機商幾乎都是用Android系統。
爲什麽用它?我前一篇開源軟體的商業模式分析 (二)有提到,底層技術開源的優點在於,減少開發成本、避免被某家軟體綁架、降低資安風險,所以開源軟體要能商業化,我認爲最適合的產品選擇就是底層技術,越底層越能成功,而Linux就是佔據了最底層的技術,這是地利。
再來進入正題,對於開源軟體的商業模式,到目前爲止,因爲時空背景限制的關係,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時期:
第一代商業模式:軟體免費,服務收費
時空背景:1.網路尚未普及;2.授權條款嚴格,只要用到一點開源程式,整個程式都要開源。
紅帽成立於1993,一開始主要的收入是販售Linux套件的光碟及相關產品,因爲那時網路尚未普及,不要說一般民衆,連很多公司都還沒有網路,而紅帽推出的Red Hat Linux版本,整合了在網路上的Linux版本,並加上自行開發的RPM安裝程式包,讓使用者能更方便安裝Linux,因此大獲好評,若使用者有能力到網路下載,是不用錢的。此時紅帽的營收來源,來自銷售光碟及技術咨詢服務。也因紅帽的技術能力出色,藉由販賣Linux套件賺到了錢,才有機會在1999年上市,融資到更多錢,撐過接下來的網路泡沫化,這是天時。
網路泡沫化使得整個資訊界包括紅帽都慘淡了幾年,但泡沫化結束後,整個網路發展開始高速成長,此時紅帽業做了個很重要的策略,開始轉型,專注在服務企業客戶,首先在2001年採取訂閲模式,不再靠販售光碟盈利,全心發展軟體技術服務,接著在2002年推出企業版Linux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企業版和開源社群上的版本有什麽不一樣?社群版的Linux,是任何人都可以去添加功能,優點是五花八門什麽都有,缺點是沒有經過整合並大規模的測試,因此較不穩定。而企業版就是將社群版去蕪存菁,將企業最需要的功能整合、優化、規模測試,企業版同樣是開源軟體,可以完全獲得源代碼,但若沒有訂閲服務,紅帽是不會提供技術支援的。
這個階段的開源軟體公司,除了Red Hat之外,有另一個公司也是成功的,只是因爲在2008年就被收購,所以名聲沒有Red Hat大,但所有資訊界的人都一定知道,那就是MySQL,這是個很廣泛被運用的關聯式資料庫管理系統,2008被昇陽 Sun收購,2009甲骨文 Oracle又收購了昇陽。不過它的商業模式跟紅帽有個不太一樣的地方,它採取了雙授權模式,因爲MySQL的版權是完全歸MySQL公司所有,雖然都是開源軟體,但公司擁有版權,可以決定如何販售,有興趣的可以再另外去研究,這兩者都可以説是這個時期成功的開源軟體公司。
再來的時間點進到2005~2010間,網路開始普及,加上授權條款開始鬆綁。
第二代商業模式:提供企業加值版
時空背景:1.網路開始普遍;2.授權條款鬆綁,若只是連接開源程式,而沒有包含或修改,可以不開源。
前一個階段的商業模式,主要是靠客製與咨詢等相關技術服務來獲得收入,這對公司長期的經營其實是個很大的挑戰,如果只單靠技術服務收費,會有兩個很大的問題,首先,因爲客戶需要服務的次數,在一個時間内總是有限的,有可能一段時間内都不會再購買服務,這就無法產生穩定的財務收入;此外,每個客戶的客製服務内容不同,也很難累積邊際效益,也就是付出一次成本,無法持續產生收入,每次都要重新投入成本,能重複利用的地方很少,這就表示邊際效益低,這些都違反公司長期經營的基本原則。因此開源軟體的商業化,仍然要思考怎麽獲得持續產生的穩定收入。
第一代的開源軟體公司之所以能生存下來,是因爲它們產品的市場夠大,Red Hat是作業系統,MySQL是資料庫系統,它們佔據了整個生態鏈的最底層,在這個越來越數位化的時代,擁有最大的市場,但如果新創開源公司的產品市場不夠大,是很難支撐公司營運的,必須想辦法獲取穩定的收入。
而這個時期的授權條款開始鬆綁了,原本稍微使用到開源程式就要整個開源,現在若只是連接開源程式,而沒有包含或修改,就可以不開源,因此新創的開源軟體公司,就匯整社群上的版本,並加上公司内部研發的管理工具 (只連接,但不包含開源代碼)成爲加值版,讓企業可以更方便使用和管理開源軟體,加值版的工具就是要收費的。
此階段的代表公司是 Cloudera ,主要的產品是Apache Hadoop,一種分佈式跨機器管理系統,一般的小客戶較沒有這樣的需求,主要的客戶集中在中大型企業客戶。這樣的模式可以產生較穩定的現金流,讓營收更漂亮,因此即使產品沒有像操作系統或資料庫系統那麽大的市場,但也有不錯的表現,但到2018年爲止,兩間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是靠投資人的資金在營運。
再來就來到2010年之後,因爲網路的普及,雲端應用開始大幅成長。
第三代商業模式:用雲端提供客戶解決方案
時空背景:1.網路已經普及,開始走向雲端;2.授權條款更鬆,就算衍生程式包含或修改了原始代碼,皆可由最新發佈者來選擇,衍生程式要開源或閉源。
2010後,網路已經普及,再加上虛擬主機及相關技術如SDN、NFV的成熟,整個雲端應用能力大幅成長,這幾年常聽到的幾個商業模式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這些服務都是建構在雲端應用上。而這一代新創的開源軟體公司,大部分都採用了SaaS的商業模式,也就是說,客戶直接付費使用開發好的軟體,什麽寫程式、底層架構等技術問題,交給軟體公司來就好,這樣的模式對於非軟體公司、對資安要求不高的中小型企業,是很吸引人的,不用聘僱太多的資訊人員來管理機房,減少了公司的固定支出,而且只要有網路,走到哪都可以工作,甚至連軟體都不用安裝,可以直接在瀏覽器上運行,客戶只要付費,就可以享用這些便利的服務。
也因相關雲端技術的成熟,訂閲制的收費模式開始大行其道,因爲可以準確的掌控客戶使用了多少流量,這是十年前的技術無法做到的,但在越來越數位化的時代,這些都逐漸成真了。GitHub,Docker 和 MongoDB 等公司就是這個時空背景下的新創開源軟體公司,但同樣也都尚未實現獲利,仍處於虧損。
雖然說有第二、第三代的商業模式,但都還是靠投資人的資金在支撐,獲利模式仍等待市場驗證中,因此爲什麽講到開源軟體界最成功的商業公司,目前沒有別人,就是紅帽,它已經持續獲利超過15年了。
講完開源軟體發展至今的商業模式後,下一篇來談開源軟體公司目前的目前的處境及未來可能會遇到的挑戰。
延伸閲讀:
相關閲讀:
你好,想引用你的文章放置大學報告裡 會註明文章來源 請問可否
讚讚
好的,沒問題。
讚讚
[…] 開源軟體的商業模式分析 (三)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