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完開源軟體發展至今的商業模式後,最後一篇來談開源軟體公司的現況與未來。
紅帽成功的經營策略
前面說過,我認為開源軟體公司要能成功,掌握的產品越底層越好,因為越底層,使用者就越多,紅帽就是因為佔據了最底層的作業系統,這是軟體與硬體串接的第一道關卡,任何人都繞不開它,也因使用者眾多,光靠技術服務的收入就可以撐起一間公司的營運,當然要成功不只這樣,還必須靠正確的經營策略,紅帽的策略非常明確,身為與硬體串接的第一道關卡,紅帽積極與各硬體製造商、軟體系統整合商策略結盟,廣結善緣,以開源軟體的優點加上比Windows較低的費用,讓Linux的安裝率超過Windows。
當然紅帽也不只靠Linux,發展過程中也向上垂直整合,持續強化整個產品線,後來收購了 JBoss,這是一套企業應用的中介軟體 (Middle software),讓企業能在Linux的基礎上,更好的建構公司系統;2015年後更是大舉向雲端運算市場發展,專注在"容器叢集管理系統" Kubernetes技術上,以此推出OpenShift,採用PaaS的雲端服務模式,讓使用OpenShift平台的企業,能更方便的管理雲端容器。雲端運算與相關服務的市場,是資訊界未來會持續高速成長的領域。
開源軟體公司的現況
2018年紅帽被IBM以262億美元收購,我認為收購的原因就是看重紅帽在雲端運算市場的發展潛力,怎麼說呢?IBM自己的雲端產品原本是走IaaS模式,也就是提供雲端基礎設施讓企業客戶使用,競爭對手有AWS、GCP、Azure,從IaaS這個字就知道,這種服務模式也是要以量取勝,而一般大型企業出於資安考量,在之前大都選擇自建私有雲,中小型企業才會用較多的公有雲,因此Iaas的模式主要客群應該是中小企業,但IBM從成立到現在,主要的銷售對象都是大型客戶,服務模式跟中小型企業是不一樣的,因此拼不過Amazon、Google、Microsoft的雲端產品一點都不意外,這本來就不是它擅長的市場。但IBM買紅帽也不是為了要去跟AWS、GCP、Azure在雲端基礎設施上做競爭,我認為IBM接下來在雲端產品的目標客群,會轉回原本的客戶群也就是大型企業,前面提到大型企業大都自建私有雲,但在目前市場競爭那麼激烈的情況下,最有效率方式其實是要採用混合雲,同時橫跨公、私雲,甚至橫跨不同公司的IaaS產品,每間大型企業的需求都不同,都需要量身定做,這樣的銷售模式才是IBM擅長的,而在各個不同雲之間轉換的技術,就是Kubernetes的強項,紅帽在這方面的技術是僅次於Google的,再加上紅帽原本就跟各大IT及硬體公司都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我認為這些才是IBM花費巨資買下紅帽的原因。
而其他的新創開源軟體公司,因為技術相對Linux來講不是那麼底層,營收當然無法像紅帽那樣出色,甚至連轉虧為盈都還沒有辦法,直接來看其他新創開源軟體公司的市場估值,跟紅帽都有相當大的落差,Cloudera估值一度到41億美元,但最後實際上市第一天只募到19億美元,它的技術相對沒那麼底層,因此使用者也就少了很多,增加了經營上的困難,困難到在2018年與它的最大競爭對手Hortonworks,以52億美元合併,兩者抱緊以求生存。
而Github在2018年被微軟用75億美元收購,雖然被收購價比不上紅帽,但已經算開源軟體公司裡很不錯的了,為什麼?因為Github的定位是面向所有軟體開發者的程式託管平台,任何的開源程式都可以在這免費託管,若不開放就另外收費,全世界的開發者數量是非常龐大的,而且只會越來越多,所以雖然也還在虧損當中,但微軟願意先把它買下來。
從目前各個開源軟體公司的發展歷史來看,似乎開源軟體公司成功後被大型IT公司收購的幾率蠻高的,為什麼它們願意被收購,而不是靠自己持續發展呢?
開源軟體公司的未來
先說結論,開源軟體公司最好的結果,大概是以高價被IT公司收購。
以商業模式來說,開源軟體先天就比較劣勢,收入來源都是以企業技術服務為主,而這種價格無法收取太高,只能以量取勝,這也是採取訂閱模式的原因之一;而服務是需要人員來處理的,客戶的需求越多,技術人員也需要越多才忙得過來,因此賣服務型產品的邊際效益,相對賣斷閉源軟體產品是較差的,導致淨利率會較低。整個來看,不但整體營收遠遠不及閉源公司,淨利率也比較低,紅帽已經是最成功的開源軟體公司了,它的最高營收大約是30億美元,淨利率長期維持在15~20%,這或許已經是開源軟體公司的極限,而大型閉源軟體公司的營收基本上都是百億起跳,淨利率在30%~50%以上,因此兩者在可運用資源上就有相當的差距。
而開源軟體公司若想往更上層的應用層去發展,就會進到閉源軟體公司的戰場,這些戰場幾乎都已被各大IT公司瓜分,除非又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否則若想讓公司的營收規模更上一層樓,那就勢必要跟大型IT公司合作才有可能,尤其現在各大IT公司,不管是Microsoft、Google、IBM、Amazon,也都不再堅持要完全閉源,都是採混合的開發模式,也就是底層開源,應用層閉源,並四處尋找適合的收購標的,以做產品的垂直整合,因此對開源軟體公司來說,最後能被高價收購,除了獲得金錢上實際的價值外,也代表自身技術是被肯定的。
對紅帽來說,或許已經預見到未來的困境,再加上開源軟體公司的收入來源是以企業為主,而IBM在大型企業客戶的關係經營,是舉世聞名的,比靠紅帽自行努力會更有效果,身為公司的經營層勢必要做出抉擇,要嘛日後成長趨緩,股票市值被投資人看低,陷入平庸;要嘛在成長快到高峰時,加入到更大的公司團隊,讓未來有更大的發展舞台,我認為這些都是紅帽經營層最終願意被收購的原因。
軟硬體都追求垂直整合
最後再稍微談一下垂直整合,前面有說,現在大型軟體公司,也都跟硬體製造商一樣,都在想辦法做垂直整合,為什麼呢?因為可藉此打造自己公司的生態系,將底層到應用層的技術做垂直整合,打造出良好的產品體驗,想辦法讓自己成為壟斷,同時避免競爭對手的壟斷,甚至不只侷限於軟體本業,開始跨足硬體,為什麼Google身為軟體公司,這幾年卻開始進入硬體領域,推出Pixel手機,就是看到蘋果利用iPhone,將硬體、作業系統、應用程式整合在一起,打造出良好的產品體驗,將使用者完全綁在它的產品生態系裡,這樣的利潤是非常可觀的,因此Google也開始往這個方向努力,目前看來結果應該有符合Google經營層的預期,所以才會把HTC的 Pixel研發部門買下來,以便未來持續發展自己的硬體。未來誰能做到更多的垂直整合,越能獲得越高的利潤。
延伸閲讀:
相關閲讀: